一、病害的概念
(一)什么是果树病害
果树由于不适宜所处的环境条件,或受到其它生物的浸染,使得到正常的生理程序遭到破坏,以致它的生长和发育明显受阻,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称为果树病害。
这里要指出,果树病害:
①必须具有病理变化的过程,也称为病变。但雹害、风害、虫咬等机械损伤则不是病害,而是伤害。 ②必须有经济损失,有的虽有病变但提高了经济价值,也不当作病害。例如,碎锦有郁金香是感染病毒后的变态,这种病态反而提高了郁金香的价值。我们都知道,香蕉炭疽病由潜伏侵染转为活动状态,正是香蕉成熟最好的时候,有人专喜欢吃这种“芝麻香蕉”,它的价值比无病的还要高,因此,也不算是病害。
引起果树生病的原因称为病原。
导致植物发病的生物称为病原物,如病害由菌类所致,此菌则称病原菌,也称病菌。由生物所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
由非生物因素所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这些非生物因素称为病因。
容易生病的植物,称为感病植物,也称为感病寄主。
(二)病害的历史准辩证观
我们对果树病害有一个历史准辩看法,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造福人类。
1.病害微生态观 根据微生态学的观点,认为果树树体是个总为生态系,它的根、干、枝、叶、花、果均是一个微生态系。
微生态学观点认为果树是它的细胞组织和它体内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微生物参加了果树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果树的生长发育每时每刻均离不开这此微生物,我们统称这些微生物为内生共生菌。我们知道,这些内生共生菌大体上有15%是对果树有益的,15%是有害的,尚有70%我们还不清楚它的“益”与“害”。这些“益”与“害”也不是绝对的,“有益”的内生共生菌在某个空间、时间也可能成为“有害”的。反之,“有害”的内生菌在某个空间、时间也可能是“有益”的。因此,我们对果树内生菌要有个历史辩证观点,全面认识果树微生态系,充分扬益抑害,扶正祛邪。
我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对微生物的认识是片面的,受唯病原论影响很深。视微生物为大敌,十恶不赦,在战略上需将它们干净彻底地消灭光,战术上以消灭病原菌个体为目的,得用以化学措施为主的各种手段杀死病原菌。结果不但没有消灭病原菌,而病原菌抗药力增加,新病害不断涌现,环境越来越恶化。一些有远见的学者,他们在研究果树病害时,发现在病原菌周围有许多微生物,它们同病原菌构成了极其复杂的关系,有的助长危害,有的则减缓病害的发生。因此,人们意识到,要全面认识果树体内的微生物,不能眼睛只盯着有害的病原物,要全面认识果树体内的微生物。
2.我们必须用微生态的观点来认识果树 认识果树病害,自从有果树问世的那一天,就可以说有了果树“病害”对果树生长、繁育后代来说,是无害的,而是有益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自然生态系统中,也就是在农业出现之前的自然界中,那时如果苹果没有病害,自然界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世界了,地球上将堆积厚厚一层的果实。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病害,秋天成熟的果实落在地上,上面覆盖着一层层厚厚的落叶,到了春天,这些果实自然腐烂掉,把果实中包含的种子裸露出来,紧贴着大地的土壤,吸收水分,享受阳光的沐浴,开始了新的生命活动,当它长出嫩的根系时,早先腐烂掉的果实肉又在种子及其幼根附近形成一个营养极其丰富的小天地,种子很快地长出茁状的幼苗,苹果的物种得到了繁衍。这时,我们决不能说果实腐烂是个病害。当历史进入了1万年前,世界上出现了种植业,果树也由野生逐渐转为人工栽培。人们经过上千年的选育,苹果结的有大有多,颜色美观,味道香甜,苹果抗病性越来越差,果实腐烂也越来越严重,人们希望苹果不要烂,一年四季有苹果吃,这时,人们把各种引起苹果果实腐败的因素,称之为病害。因为果实腐烂对我们人类是不利的。人们想,苹果完全不必把果肉烂掉,我们可以人工帮它把种子取出,然后播种育苗。这是人们自己的想象,自然界并不是这样,因此地,我们承认果实腐烂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我们还可以举例,如种苗病害的发生也是正常自然现象。我们可以想象在1万年前,没有人类农事活动之前,大量果树种子萌芽,地面将长满小果树苗。其实不然,种苗病害就是将那些不饱满的种子,生长衰弱的小苗淘汰掉,使一些状苗得到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并且同周围生物环境、物理环境形成一个协调的生态系,使果树物种得以繁衍。这时,我们能说各种苗病害对果树没利吗?任何果树病害的病原物如对果树个体自然生态系没有作用,它在历史演化的长河中,就不会延续到今天。
我们清楚的认识到病原菌在一有苹果时,就和苹果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一起同步进化,形成今天这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因此,今天我们要认识两点:一是,当前果品有病害存在一点也不奇怪,这是正常的自然现象,随着人们对病害认识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偿还会发现许许多多的病害。二是,我们通过对病害的研究,完全可以把病害控制在一定损失程度上,使我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而不是主观地、盲目地去追求消灭病菌,更不会提出“要干净、彻底消灭病菌”的口号。
(三)症状
果树生病后,外表的不正常表为症状,其中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有时,在病部可见到一些病原物的存在,称为病症。
1.病状类型
(1)变色 果树生病后,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叶绿素成受到抑制,以及其它色素形成过多而出现不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
(2)坏死和腐烂 果树发病后,部分或全部细胞组织死亡所引起的坏死和腐烂。
叶斑:由于叶子局部坏死,形成各种形状的病斑称为叶斑。圆斑、角斑、条斑、环斑、轮纹斑均属叶斑。
树杆局部坏死,在树干上形成干癌和溃疡。
果实坏死,形成果腐、锈斑等。
花部坏死,形成花腐。
幼苗茎基坏死,出现猝倒、立枯。
(3)萎蔫 果树根部或茎部维管束组织爱到感染而发生的枯萎现象,这时根茎皮组织还是正常的。这种萎蔫一般是不能恢复的。
(4)畸形 果树感染病害后,引起植物细胞组织生长过度或不足而成为畸形。
2.病症类型
(1)霉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各种颜色的霉层。
(2)粉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各种颜色的粉状物。例如,白粉、黑粉、红粉等。
(3)锈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所表现的黄褐色锈状物。例如,锈病。
(4)点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的黑色、褐色小点,多为植物的繁殖体。例如,苹果炭疽病。
(5)线状或颗粒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的线状或颗粒状结构。例如,苹果紫纹羽病在根部形成紫色的线状物,苹果白绢病在基部形成黑褐色的颗粒状物。
(6)伞状、马蹄状物 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的伞状物或马蹄状物,例如,果树根朽病在根部产生伞状物,桃木腐病在枝干上产生的马蹄状物。
(7)脓状物(溢脓) 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的脓状物粘液,干燥后成为胶质的颗粒。例如,梨锈水病病部的粘液。
二、发病原因
(一)非侵染性(生理)病害原因
1.营养条件不适宜
(1)缺素症
①缺氮:植株生长受抑制,叶面积小,叶色变黄,新梢生长量小,树势衰弱,花芽小,果实小且早熟、早落。
②缺磷:果树生长受抑制,因为糖类不能及时运转,累积在叶片内,转变为花青素,使叶色转深,叶柄、叶脉呈紫红色,花芽小而少,开花延迟,果实也变小,抗寒力差。
③缺钾:果树生长缓慢,枝条细小,叶片小,花芽形成少。老叶内缺钾发生叶缘枯焦,或皱缩卷曲等现象,一般从新梢中部、中下部向顶端和基部发展。
④缺铁:果树缺铁,首先幼嫩的新梢部分表现为黄化,形成网状花纹,叶缘逐渐干枯竭死,顶端枯死。黄化主要是因为叶绿素不能合成。
⑤缺锌:果树缺锌,新生枝条上部的叶片狭小,枝条纤细,节间缩短,形成簇生小叶,通称“小叶病”,重者形成光枝现象,花芽减少,果实变小、畸形。
⑥缺硼:果实变小,果面凹凸不平;顶芽和花蕾死去,形成缩果病和花芽病;造成大量落花、落果。
⑦缺镁:叶脉间缺绿,形成枯斑,症状一般出现在老叶上,易早落叶。
⑧缺钙:果树根部受到显著抑制,生长点常腐烂。果树植株柔弱,幼叶尖卷曲呈钩形,浓绿色,新生叶很快枯死。果实缺钙,常造成采后生理性病害。
⑨缺铜:果树缺铜,幼叶尖端失绿,且干枯,最后叶片脱落,植株瘦弱,生长受阻,枝梢顶端常常枯死。
⑩缺锰:从叶缘向叶脉扩展,除主脉和中脉仍为绿色外,叶身大部分变黄,再发展仅中脉保持绿色,其余部分变淡黄色。
11 缺钼:叶片上产生黄斑。严重缺钼时,老叶顶端枯焦,逐渐向叶缘枯焦,叶片向下卷曲。
(2)营养过量
①氮过量:果树徒长,植物柔嫩多叶,抗逆性下降,果实不易贮藏。
②磷过量:成熟提早。易引起Zn、Mg、Fe等元素的缺乏。
③钾过量:干旱地区钾过量,易造成果树中毒。
④钠过量:老叶死亡,新叶生长缓慢,光合作用受阻。盐减土栽种果树,易受盐分(钠盐为主)胁迫。
⑤硫过量:叶脉间黄化,发展可产生焦枯。
2.水分失调 水分不足引起叶片凋萎、黄化、花芽分化减少,早期落叶或落果;久旱遇雨果实脱落裂果,涝时叶片变色、枯萎,最后引起根系腐烂和全树干枯死亡。
3.温度不适宜 低温使幼芽变黑,花器呈水渍状,花瓣易脱落,形成畸形,树杆树皮开裂。贮藏期果实受冷害时则会转化成水清状,品质降低。高温使果实、枝干局部出现灼伤(日烧)等病状。
4.有毒物质伤害 空气、土壤中的有毒气体如SO2 , SO3 , H2S ,HF和O3 可使果树受害。
苹果贮藏由于α-法尼烯及其氧化物累积,造成虎皮病。还有杀菌剂、除草剂产生的药害和毒害。
(二)侵染性病害病因
1.病原真菌 果树病害80%以上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性大,轻者局部受害,重者毁灭果树。
真菌是典型的多态性生物,它的发育分为营养和繁殖两个阶段。
(1)真菌的营养体:真菌典型的营养体由纤细的丝状体构成。这种细丝称为菌丝。
菌丝各部分具有吸水和养分的能力。菌丝的基本功能虽是进行营养活动,但有些真菌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紧密地交织成某种特殊的结构,如子座、菌索、菌核等。这些结构在真菌的繁殖、传播和抵抗不良环境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
(2)真菌的繁殖体:真菌的繁殖体分为无性和有性两种方式,产生无性的和有性的两类孢子,分别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凡是不通过性的结合而产生的孢子的繁殖方式都统称为无性繁殖。常见的无性孢子有孢囊孢子(有的孢囊孢子具有游动的鞭毛,称为游动孢子)、粉孢子、芽孢子、厚垣孢子、分生孢子,由菌丝分化出特殊的分生孢子短枝,则称为分生孢子梗。这些孢子除休眠的孢子外,其它多种无性孢子产生的周期往往很短。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可能完全从孢子萌发成菌丝,再由菌丝形成孢子。这样循环好多次,使真菌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其数量,造成病害流行。
真菌由两个可亲和的细胞的原生质和细胞核进入同一细胞中,它们原生质融合,称为质配;它们两个细胞核进行配合,称为核配;这就是真菌有性繁殖,常见的性孢子有:合子、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
真菌产生孢子的结构统称为子实体。无性繁殖的子实体有: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囊、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器等。有性繁殖的子实体有闲囊壳、子囊壳、子囊盘和担子果等。
果树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及特点:
鞭毛菌亚门:无性阶段产生游动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菌丝无隔。
接合菌亚门:无性阶段产生孢囊孢子,有性阶段产生接合孢子,菌丝有隔
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孢子,菌丝有隔。
担子菌亚门:无性阶段产生担孢子,菌丝有隔。
半知菌亚门:无性阶段产生分生孢子,有性阶段无或不重要,菌丝无隔。
2.病原细菌 在果树病害中,细菌病害仅次于真菌和病毒病害,造成溃弱、根癌穿孔症状。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大小在1~3um左右,呈球状、棒状和螺旋状。细菌的细胞有固定的细胞壁和原生质膜。细菌属原核生物,只有核质,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果树病原细菌都是杆状菌,细胞以一分为二的方式进行繁殖,所以,细菌又称裂殖菌。
细菌有鞭毛,着生方式可分为单极毛、极毛、周毛。
果树病原细菌分为:棒状菌属、假单胞杆菌属、黄单胞杆菌属、野杆菌属、欧 杆菌属。
3.病原病毒和类菌质体 病毒病害在果树病害中仅次于真菌病害,造成花叶,锈果,裂皮及畸形等症状,类菌质体常引起树疯病。
病毒是分布极广的微生物,它和类菌质体都是无细胞壁,不具细胞形态的活细胞内寄生物。
病毒是一种专性寄生物。体积比细菌小的多,其大小一般约在10~30um之间,普通光学显微镜看不见,要用电子显微镜才看得见。
病毒呈球状、杆状、纤维状、多面体状。病毒没有细胞核结构,但有核酸,核酸被包在一层蛋白质的外壳内。
寄生在细菌上的病毒称之为噬菌体。类菌质体在形成结构上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它像病毒一样没有细胞壁,但却有质膜。它们的形态是多样的,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多在250~400mm之间。它和病毒的另一个差别是可以在活体外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以及对四环素类抗菌素有特殊的敏感性。
4.病原寄生性种子植物 在种子植物中,只有少数是依靠其它植物生存的寄生物。这些依靠其它生物而生活的植物称为寄生性种子植物。
寄生性种子植物主要分部在桑寄生科、菟丝子科、列当科、樟科、檩香科、玄参科中。
寄生性种子植物都是严格的寄生物,但它们对其寄生的依赖性却有所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半寄生种子植物,都是正常的绿色叶片,或含有叶绿素的茎,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没有正常的根,根已转变为特殊的吸根,吸根深入寄主木质部,与寄主的导管相连接,以吸取寄主的水分和无机盐,供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半寄生性种子植物以桑寄生科为主。另一类全寄生性种子植物,它们的叶退化成鳞片状,全身不含叶绿素,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根退化成吸根,所以,它们在寄生行为上与寄生微生物是一样的。菟丝子科和列当科植物都是全寄生性植物。
5.病原线虫 线虫是一类重要的果树病原物。它不仅寄生在果树内引起病害,还是其它病原的传播媒介,诱发或加重病害发生。造成丛根、肿瘤、坏死、腐烂以及全株生长衰弱。
线虫又叫蠕虫。它们多为不分节的乳白色透明线形体,少数为雌、雄异形的,雌虫为洋梨形或球形。线虫一般长度不到1mm,宽约0.05~0.1mm。
线虫虫体通常分为头部、颈部、腹部和尾部。
果树病原线虫少数除可营孤雌生殖外,绝大多数线虫都是经两性交尾后,雌虫排卵。一个成熟线虫可主卵500~30 000个。卵孵化为幼虫。幼虫以3~4次蜕化后发育为成虫。
果树病原线虫大多数是专性寄生,只能在活组织上取食,少数可兼营腐生生活。
根据线虫的寄生部位,可以分为地上部寄生和地下部寄生两类。由于线虫大多数在土壤中存活,所以,果树线虫以寄生主根及地下茎为主。
根据线虫的寄生方式可分为内寄生和外寄生两类。虫体全部钻入植物组织内的称为内寄生,虫体大部分在植物体外,只是头部穿刺入植物组织取食的称为外寄生。
6.其它病原物
(1)螨:是蛛形纲动物,寄生于果树的主要是四足瘿螨类,引起多种阔叶树的叶片毛毡病。
(2)藻类:如锈藻,它的营养体主要是寄生在寄主体表,扩展形成绒状斑。
(三)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诊断的目的在于查明和鉴别果树病害的原因,确定病原的种类。
诊断首先要确定病害是属于非侵染性病害,还是属于侵染性病害,然后,再进一步找出病原来。
1.田间观察 非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分布较均匀,有病植株大多数表现为全株性发病,如萎蔫、变色等;而侵染性病害在田间分布不均匀,往往表现为由点到面,即由发病中心向四周扩展的过程。有病的植株多半表现为植株局部性症状,如根部症状、病斑等等。
2.症状鉴别 非侵染性病害的症状只有症状,没有病症;侵染性病害的症状,一般既有症状又有病症。病毒类病害无病症但有典型症状。
3.解剖检验 通过切片染色,然后镜检,非侵染性病害有病理变化,但没有病原物,而侵染性病害有病理变化又可以见到一定的病原物,即使病毒等微小病原物也可以通过电镜观察到。
4.环境调查 非侵染性病害是由土壤、化肥,气象条件不适或接触化学毒物、气体而引起的。因此,这类病害的发生与地势、地形和土质、土壤酸碱度等情况,当年气象条件的特殊变化,栽培管理情况,如施肥、排灌和喷撒化学农药是否适当,某些工厂相邻而接触废气、废水、烟尘等都有密切关系。
5.病原鉴定 非侵染性病害病原鉴定,通常采用化学诊断法、人工诱发及排除病因(即治疗试验)的检验法以及指标植物鉴定法。
侵染性病害诊断中病原鉴定是非常行重要的。通常应进行分离培养,得到的病原物接种到原寄生主上,观察其是否发生同最初分离的症状一致,一致后要再分离,视其同第一次分离的分离物是否相同。这种诊断步骤称为柯赫法则。
不同病原物,例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诊断鉴定方法也有很大不同之处。
三、病害的发生与发展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1. 病原物的寄生性 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活的生物体上,以获得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这种生物称为寄生物。寄生物是病原物从寄主组织和细胞中获取营养的能力。
根据寄生物的弱性,可把异养生物大体划分为四个类型:
纯寄生物:或称严格寄生或专性寄生。
强寄生物:寄生为主,有一定的腐生能力。
弱寄生物:腐生为主,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侵染、寄生在活的植物上。
纯腐生物:或称严格腐生或专性腐生物,只能腐生。
大多数病原真菌和所有的病原细菌是非专性寄生物。真菌中的锈菌、白粉菌、霜霉菌以及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是专寄生物主要依靠抗病品种来防治,而对非专性寄生物一般通过改善栽培和环境条件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来防治。
2.病原的寄生范围 每一种病原寄生物都只能寄生在一定范围的寄主上,像丝核菌可寄生在几百种寄主上,而锈菌只能在几种寄主上,这种在寄主范围上的分化称之为寄生专化性,根据寄生范围的不同,病理学上常将一个形态上一致的种,划分为若干生理变种和小种。
3.病原物的致病性 病原物对寄主的破坏和毒害从而引起病害的能力称为致病性。
寄生物致病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有的剥夺寄主的营养和水分,有的削解寄主细胞,有的产生毒素来毒害寄主。
寄主物虽然最终要对寄主产生破坏作用,但破坏作用的缓急却因病原物与寄主的相互适应程度不同而有所差异。寄生性的强弱和致病性的大小可以是相一致的,也可以不一致,如树皮溃疡病菌,它们的寄生性很弱而致病力却很强。这是生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演化、同步进化来的结果。
4.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异 微生物繁殖、杂交的可能性大,以及易于受外界的影响,所以,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发生改变。
寄生性和致病性除可以通过适应而发生改变外。其它如受到射线照射或由于杂交等,也可能发生改变。
(二)侵染过程
从病原物与寄主接触,然后由寄主感染点经过一定途径侵入寄主体,从寄主组织中吸取营养物质,建立起寄主关系,然后进一步在寄主体内蔓延扩展,使植物发生生理和解剖形态上的改变,最后表现出病害的症状来。这个过程称为侵染过程,或简称病程。
1.侵染前期 病原物从传播、接触、准备直到直接侵入之前,称谓侵染前期。
病原物在直接侵入之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有许许多多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在侵入寄主之前,要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具有可侵染的侵染势,才能开始侵入寄主。
我们现在知道,苹果树腐烂病,每年在苹果落皮层形成时,病菌在落皮层上首先建立侵染点,随后病斑扩大,先是横向发展,再纵向发展,到来年的1月份达到发展高峰期。但侵染皮层的病菌并不是直接由空气或雨水传播到皮层上的。这些烂皮病菌已在苹果树皮的死组织上生活很久了,然后再侵染落皮层的。我们把一个病害,尤其 是弱寄生菌所致的病害的侵染前期研究清楚,是非常有利于病害防治的。
2.侵入期 从病原物在侵染开始到建立稳定的寄生关系为止称为侵入期。
寄主体表的各种自然孔口,包括气孔、皮孔、水孔、蜜腺等都是病原物侵入的门户。
寄主体表的各种伤口,如虫伤 、动物咬伤、冻伤以及修剪、嫁接等各种机械伤口也是病菌侵入途径之一。
病原物也可以通过自己主生压力胞,直接从表皮侵入寄主。
病原物的侵入受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和寄主植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湿度决定孢子的萌发和侵入,温度则影响孢子萌发和侵入的快慢,一般而言,温度高对病原菌侵入有利。
3.潜育期 病原物和寄主建立了寄生关系到寄主出现病害症状时为止的一段时间且称为潜育期。
潜育期是病源物从寄主夺得生存条件,病原物扩展,发育最适宜的一个时期,也是寄主抵抗病原物的扩展,抑制病害症状出现的一个时期;也可以理解为病原物与寄主进行斗争和互相适应的时期。
不同病害其潜育期长短不同,同一个病害潜育期长短也因环境条件和寄主状况而不同,温度对潜育期影响最为明显。
寄生关系建立后,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因种类不同而异。绝大多数真菌和细菌扩展的范围只限于侵染点附近,称为局部侵染,也有的病原物侵入后,便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为系统侵染。
4.发育期 随着侵染的深化,植物生理上的病变必然导致组织解剖上的病变,并进一步引起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表现出各种症状。如果是真菌性病害,到后期,病部处往往产生大量孢子,细菌则产生菌脓。
从症状初显到症状明显产生时期称为发病期。
症状的出现也是病原物与寄主植物在整个侵染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讨论侵染过程时,还必须提到两个概念,一是潜伏侵染,二是复合侵染(混合侵染)。
潜伏侵染: 一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由于寄主的抗性或环境条件不适,不扩展发病,呈潜伏状态,待诱病因素出现,病原物从潜伏状态转为活动状态,导致发病。这种侵染过程称为潜伏侵染。果树上许多重要病害如苹果树腐烂病、干腐病、果实轮纹病、炭疽病等都是有此现象。
复合侵染:由两个以上的病原物共同侵染果树,称为潜伏侵染。
潜伏侵染和复合侵染的概念对于认识果树病害的发生规律和考虑防治对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侵染循环
许多病害还能进行再侵染,使病情不断发展,最后病原物还要以一定方式进行越冬、越夏,渡过寄主的休眠期,才有可能引起下一个生长季节的发病。
侵染循环:是指病害从前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发病,到下一个生长季节再度发病的全过程。
侵染循环密切关系到果树病害的防治。防治措施的制定,主要是根据侵染循环找出病害的薄弱环节,才能有效的防治病害。
1.侵染来源 侵染来源指为侵染提供病原的场所,果树病害病原物一般来源于田间病株、种子、苗木、落叶、枯枝、落果以及肥料、土壤等。
2.初侵染 每一年开始活动后,由越冬的病原物引起的第一轮侵染,称为初侵染。
3.再侵染 初侵染发病的植株产生病原物的繁殖体通过传播在当年生长中重复引起侵染,称为再侵染。
4.越冬 随着果木树的生长和休眠,病原物活动也分为活动期和休止期。病原物休止期的状况也就是它的越冬方式。病原物可能以菌体的某种形态如菌丝、分生孢子、子囊壳、孢子器越冬。
病原物越冬的场所主要有:生病的植株、病株残体、种实、苗木及其它繁殖材料。土壤、肥料是病原物在植物体外越冬的主要场所。越冬场所为来年病菌初侵染提供菌源,应予重视。
5.病原物的传播 病原物从它生成的地方必须经过传播才能达到新的侵染点。有许多病原物自己可以移动,能主动的传播,如细菌有鞭毛,可以在水中游动,进行传播。但大多数病原物不能主动传播,只能被动传播。这些传播动力有:风、气流的传播,雨水和水流的传播,昆虫及其它动物传播,人们在农事操作和商业活动中也经常将病原物传播。
(四)抗病性
果树易于感染某种病害的特性称为感病性。果树抗拒某种病害的特性称为抗病性。高度抗病、接近不感病的抗病性称为免疫性。
果树的抗病因素来源于果树形态学上的特殊性和生理上的特殊反应。
(1)叶片,果实表面的角质层,枝干表面的木栓层对保护果树,抗拒病原物侵入有重要的意义。
果树的表皮上气孔、皮孔的大小和开放程度及时间长短也同果树抗病性有关。气孔大,开放程度大,开放时间长则易感病,反之则抗病。
以上是机械性地阻止病原物侵入。
(2)果树有分泌物,有的可以抑制病原物,则抗病,反之,有的以刺激病原物生长繁殖、侵染,则感病。
(3)保护反应:病原物侵染果树,果树在侵染点附近形成木栓化,把病、健两部分分开,从而抑制病害。
(4)寄主感病期和病原物的活动期相错开,达到治理病害的目的。
(5)果树阶段性抗病,像幼树抗腐烂病,到后期则感病。
(6)生活力强的抗病,生活力弱的则感病。枝干烂皮病只有生活力弱时才易发病。
(7)微生物区系中有的成员则可以使寄主增加对病害的抵抗能力。
(8)环境因素中温度、温度、营养状况也直接影响果树的树势,也成为抗病因素。
(五)病害的流行与测报
果树病害在一个时期或者在一个地区大量发生,造成果树的显著减产,即称为果树病害的流行。病害流行是指果树群体发病的规律。
果树病害流行三要素:
a. 大量的感病寄主;
b. 有大量的致病菌;
c. 适宜发病的环境条件;
果树病害的流行一般可以区分为始发、盛发、衰退三个阶段。
a. 病害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的特点;
b. 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和综合作用;
c. 病害流行的历史资料。
病害测报分为长期说预测,生长季节开始前,或开始时预测病害流行程度;短期预测,在病害发生期内预测病害的始工期、盛期,达到防治指标的时期。
贮藏病害的预测和检验是新近发展的学科,可以根据生长期的病情和数量来测报贮藏期病害,也可以根据病情来指导收购和销售。
四、病害防治措施
(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果树病害的防治,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预防为主”就是在病害发生之前采取各种要效措施,把病害控制在未发生或刚刚发生阶段。
“综合防治”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树立农业生态系的观点,充分利用自然界一切有利于果树而不利于病害的因素。根据经济学观点,提出综合治理措施,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同时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注意社会效果。
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的主要措施是改善环境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增强树势,必要时还要进行治疗。
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措施主要考虑:提高树势,增强抗病力;防止病原物的传播、蔓延和侵染果树,创造一个利于果树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态条件。
(二)法规防治
法规防治也是植物检疫措施。
植物检疫是国家利用立法手段,制定植物检疫措施,由政府执行。它是带有强制性的。
法规防治是由国家颁布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进行管理睡控制,防止危害性病、虫、杂草传播蔓延。
植物检疫订有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对象名单,但名省、市、自治区也都可以有自己的植物检疫对象名单和补充名单。
1.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 要确定一个检疫对象,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必须是局部地区发生的;
(2)必须是主要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远距离传播的;
(3)必须是危害性病、虫、杂草。
2.主要检疫措施 划定“疫区”和“保护区”,制定检疫法规;对进口、出口的植物及其产品进行产地检验、室内检验、隔离种植检验等等,检验合格者正式签发检疫证书;对有问题的批货要严格处理,包括销毁措施在内。有怀疑者要认真隔离检查,或作产地调查,如发现漏网者,必须利用一切手段,包括把检疫对象就地彻底消灭。
随着果树生产的发展,苗木、接穗、种子、插条引进引出非常频繁,要严格实行检疫。
(三)抗病品种及无病苗木
果树的抗病性差异是存在的,由于它是多年生植物,不宜换茬,似乎难以利用抗病品种,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从建圆、规划开始就要注意品种的抗病性。
利用抗病品种,往往被果实的品质、产量所限制。例如,当前苹果掀起“富士”热,拼命发展富士品种,其实富士很不抗病,不但不抗果实病害,也不抗枝干病害。这是我们应当警惕的。
可以通过引种、种内选种、杂交育种、人工诱变的方法获得抗病材料。抗病性鉴定要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病害因地制宜,看病情严重程度,看病情发展速度,最终要用产量和质量来衡量抗病性的好坏。
采用苗木脱毒、组培技术,培育出无病苗木,已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如果无毒苗木为防治病毒提供了有效方法。
(四)栽培防治
这是综合防治的基础。
栽培防治能有效地降低菌源,提高树木的抗病性,创造有利于果树而不利于病原物的生态环境。包括:
1. 保持水土,改良土壤。
2. 合理规划和配置树种,如桧柏不宜和苹果、梨一起栽植。
3. 适度密植,合理修剪。
4. 合理施肥和排灌,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性。
5. 疏花疏果,控制负载量,防止树体营养耗竭。
6. 适时采收,防止创伤,安全贮藏,精心运输和销售。
7. 加强果园卫生,清除病残体。
栽培措施的作用是长期的,只要我们坚持,就会得益。
(五)化学防治
使用化学药剂杀死病原物,保护果树不受侵染,它的做用讯速,效果显著,也是防治果树常用的手段。
1.化学防治的原理
(1)保护作用:保护果树感病部位,免受病原物侵染。
(2)治疗作用:利用内吸杀菌剂杀伤果树体内的病原物,或者影响病原物的致病过程,使病害得到控制,目前这类药剂还很少。
(3)免疫作用:由于化学药剂的作用,使果树产生了对一种病原物的免疫力,从而病害大为减轻。
(4)钝化、隔离作用:病毒可以被钝化,其侵染力和繁殖力均降低,为害也减轻了,波尔多液能行成一层薄膜,可以阻止一些病原物进入果树。
2.化学防治方法 喷雾:配成一定的浓度,用喷雾器喷到果树上;喷粉:可以用于山区少水地方;种苗处理:不同病害不同处理方法;土壤处理:主要用于抑制土传病害,降低土壤内病菌数量。
其它一些使用方法如用化学农药浸纸,浸果,防治贮藏病害。防治贮藏病害是当前亟待发展的事业。
使用化学农药还要注意药害和残留问题。
(六)生物防治
这是大力提倡的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广义的概念,是除了人之外,一切用于防治的生物措施均属生防。这样,品种、栽培也在生防的概念之内。狭义的生防是指利用自由微生物来防治病害。
果树生活在一个微生物环境之中,就像它生活在空气中一样,果树体内、体外均带有各种微生物,其中致病的只有很小一部分,我们来调查果树周围的微生物环境,使它有利于果树而不利于病原物,这就是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利用的是微生物的活体,而不是用它的抗菌素。因此,抗菌素不在以上生物防治之内,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把抗菌素视为生防,这是习惯叫法。
生物防治的原理有:占领、竞争、拮抗、免疫、重复寄生、溶菌等机制。
1.占领 果树体表能被微生物占领的部分,大体占14%,其余86%的部位是任何微生物都不能占据的。这些可以被微生物(当然包括病原菌在内)占领的部位,多半是细胞组织的缝隙、皱折、孔口等部位。利用有益的微生物,也就是生防制剂,早早占领这14%的部位,病原菌再来侵染,就没有它的位置,例如利用“苹果益微”在落花后喷洒到幼果萼筒,然后使益微—芽孢杆菌占领幼果的心室。当交链孢菌、单端孢菌再进入心室,这里已没有它们的生存空间,发展不起来,苹果霉心病就不会发生或者减轻了许多。
2.竞争 在生物防治中,竞争机制主要表现在空间的竞争和食料营养的竞争。例如,苹果树腐烂病病菌先要在垂死的组织以及衰老的组织上生活一段时间,病菌集聚一定数量后,再向健康组织发动侵染。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早早将垂死组织占领后,尽快消耗掉垂死组织的营养,苹果腐烂病菌再没有足够的营养,病菌发育生长缓慢,达不到致病能力,苹果树就可不得腐烂病,,得了腐烂病也使其发病晚、发病轻。
3.拮抗 我们用的生防制剂,有些制剂,如真菌中的木霉以及放线菌,可以产生抗菌素,产生抑菌物质,这些抗菌素或抑菌物质可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发育,达到防病效果。
例如,利用木霉菌防治苹果的银叶病。木霉菌产生木霉素,可以抑制银叶病菌的生长,银叶病一是发展不起来,二是发病了,也发展很慢,一时成不了灾。
4.免疫 也可称为人工免疫,或称为交互保护作用。人工免疫就是得用亲缘关系较近的微生物或某一种微生物中不致病的菌系(事实上已证明同一病菌类群中,有的菌系是致病的,有的菌系是不致病的)。把不致殶的菌系先接种到果树上,它可以侵入果树而不产生病害的危机。由于不致病菌在果树体内的作用,就诱发果树本身产生一种抵抗力,也可称“免疫力”。这样,真正的致病就很难侵害果树,或者使病害危害程度大大的降低。中国农业大学利用一种洋蔴炭疽菌接种到苹果果实上,苹果就产生对苹果炭疽病的免疫力,苹果炭疽病发病率和危害程度大大降低。防治效果超过多菌灵和波尔多液。
5.重复寄生 某些微生物能在病原物上进行寄生生活,称为重复寄生。
我国板栗有一种枝干病害,称为疫病,是一种真菌所致的病害。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从疫病真菌体中找到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可以使疫病真菌得病,发育不良,这样疫病就轻了。将这种带有病毒的真菌制成生防制剂,将它们注射到树皮内,这些病毒又传染给致病力强的疫病真菌,得了病的疫菌真菌发病率大大降低,危害成度大幅度下降。
6.溶菌 指某些微生物可以将病原菌溶解掉,或者将病原菌解体。
中国林科院曾用木霉菌防治油松幼苗猝倒病。发现木霉菌可以将猝倒病菌菌丝断裂,菌丝体消灭掉。
对于目前化学药剂和其它方法难以防治的病害,生物防治是有潜力的防治途径。
(七)物理防治
应用热力处理、射线辐射处理、机械阻隔以及外科手术方法来防治病害,均属物理防治。
热力处理在果树病害防治中应用很多。主要用于带病的种子、苗木、接穗等繁殖材料的热处理。
射线辐射处理主要用于果品贮藏病害,它对一些表面、潜伏极浅的病原物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机械阻隔是利用一些物理手段来阻挡病原物或克服诱病因素,例如,利用银色塑料薄膜覆盖地面,防止葡萄白腐病,增加果实着色;利用保温剂防止枝干失水,从而减轻了果树烂皮病。
外科手术是果树上常用来防治枝干病害的,可以刮皮,也可挖去病部,也可以利用嫁接方法来控制病害。
|
西部果友联盟 | © 2014-2015 | 地址: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九路海博广场 | 电话:029-89298328 联系人:赵女士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建设公司| 陕ICP备1400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