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恶之源——肥害
西红柿的黄腐症的原因已被确认为是钙的缺乏,但即使在钙充足的石灰质砂地上栽培,如果栽培基质的电导率(EC)很高而导致根功能障碍,在高温时就容易发生此病。
类似的例子在钾、镁、锰、锌、铁等元素上也可以见到,尽管土壤中这些无机养分很充分,但仍然有许多缺乏症。
果园的钾、镁、硼过剩症以及温室中的盐类积累问题可以说是施肥过剩而引起障碍的典型例子。过剩症对策比缺乏症对策更加麻烦。
过剩症和因元素过剩而引起的缺乏症的根本原因是肥料万能的思想作祟而导致过量施肥。超过土壤的容量的元素种类越多,病症就越重,不考虑土壤中残留的无机养分,机械地按照规定进行施肥就容易得过剩症。尤其是当前作物歉收使得土壤中残留了大量肥料,而未改变施肥量的时候,就产生致命后果。特别是土壤成为腐败型,有害厌氧菌活跃起来的话,氮的无机化加剧,产生氨和硝酸气体,这种气体障碍不仅对地下部,而且连地上部也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生长不良的植物所吸收的肥料量通常是不充分的,但这种情况往往是吸收本身的问题,而与土壤中的肥料量无关。
另一方面,发生诸如“施了足够的肥料,但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或者“完全按照指示去做,但生长不良”等情况时毫无例外的原因是由于施肥过剩引起根的损伤,即肥害。
肥害是万恶之源。根的机能不只是吸收养分和水分。根本身,或者根与根际有效微生物的共存,起着产生和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种生理活性物质的作用。因此,根的机能障碍会对生长、产量、品质等所有方面造成不良影响。
肥害的程度可以分为从根部能再生而枯死到根毛发育障碍等多种情形。从严格的意义上来判断,菌根菌及合成型的根际微生物的活动受损也包括在内。
以土壤电导率(EC)为标准来看,0.2 - 0.3是正常的目标,超过0.4时根际微生物开始起变化,菌根菌会消失,合成微生物的活动钝化,超过1.0时,有时会使有害厌氧菌开始占优势,出现绿叶褪色、新芽萎缩、叶下垂,色彩变淡等障碍。
2.强化保肥力
有时施用肥料(主要是氮肥)相同,但因土壤不同也会产生过剩障碍,而有的则生长良好。砂土和粘土是典型代表,问题在于施用的肥料有多少被土壤吸附,并且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离子状态即可溶状态。
如前所述,电导率是可溶性养分(主要是氮)的指标,通常在0.2一0.3就可以保持非常理想的生长状态。
因此,过剩对策基本就是土壤电导率下降到0,2以下就暂缓施肥。但是,电导率0.2这个数值又是养分供给中断时很快变成养分不足的临界点。所以在长势旺盛时,要采取使土壤溶液一直保持0.2的供肥措施。
用砂栽培时,采用与平时灌水的同时施用很稀的培养液的方式,就是这个道理,这是施肥的应有方法,即让无机养分很稀但又很足,这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和效率,同时又能改善根的机能。
在有良好的灌水施肥设施时砂床栽培的施肥理论很理想。但对于一般土壤来说,基肥方式是基本做法。这时的土壤管理的优先工作是要加强土壤的盐基置换容量即肥料的保持力,基本技术是通过施用沸石、木炭、泥炭、蒙脱石等来增大可接纳肥料的容量。
3.基于生长量的施肥
肥料的吸收最终取决于地上部的容纳能力。地上部积蓄的糖类多的时候,相当高浓度的氮肥也不会引起肥害。与此相对,在地上部的糖类较少的生长初期到中期容易发生肥害,而且容易成为陡长的条件,这是施用基肥不当引起的许多失败的例子。
从这种观点来看,不施基肥而在生长中、后期追肥的方式是很合理的。在初期少灌水,深层施肥、高培土以及控制灌水等方法就是为了使土壤处于略为干燥的状态以抑制氮肥的吸收,在地上部充分生长、根系充分伸展,植物的氮肥容量变大的后期再充分发挥肥料的作用。
基肥的施用原则是使之在初期至中期缓慢作用,到地上部的氮容量变大即需要大量氮的时候能够提供足量的肥料。如果肥料形态和施用方法不合适,就会产生相反效果。
4.提高可溶性有机能量的水平
在自然农业或有机农业中,氮肥来源于施用的有机物和土壤的固氮菌的作用,还有雨水、灌溉水中所含的氮。这些都是缓效性的,在土壤微生物区系是发酵合成型的。况下,在施肥方面无需太多注意。想要增加氮的供给量时,多灌点水或用乳酸菌将油麦、鱼粉、米糠发酵,等到恶臭完全消失后适当埋人施用即可。
如果调查用有机质彻底改良土壤获得高产的事例,就会发现无一例外是少肥,通常是预想施肥量的一半以下。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土壤大部分向发酵合成型的方向转变,土壤的有效生物总量在显著增大。
用预想施肥量的一半能够得到理想的成果,这就说明有预想不到的氮肥供给,或者是所吸收的氮和其它无机养分的代谢非常顺利地进行所产生的结果。前面的例子就表明发酵合成型微生物处理区的光合作用能力明显提高。
发酵合成型土壤供给的氮多为氨基酸态,而且有机碳转变成糖类而被吸收的比率变得很高,这种状态表明土壤中存有大量的可溶性有机能量,这与发生根障碍时无机氮大量存在的状态是根本不同的。
按这种思路进一步展开,如果将作为碳源的有机物和作为氮源的无机氮同时施用,使土壤微生物成为发酵合成型的话,土壤中无机氮就会有机化,作物栽培就可以用氮和糖的代谢量的一半以下的能量来完成。
氮在植物的干重中所占的量大约是1%左右。收成很好的情况下所吸收氮的总量也极少超过每10公亩(1000平方米)20kg。考虑到灌水和降水产生的流失以及土壤固定、气化等引起的损失量,通常人们施用吸收量2倍的氮肥,这就成了施肥过剩和土壤退化的原因。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基本的对策是施用前面提到的无机质改良材料(蒙脱石、沸石、木炭等)以及施用作为碳源的有机质,使土壤成为发酵合成型,提高土壤中可溶性有机能量(氨基酸、糖类)的水平,使植物体内进行的各种代谢顺利进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对迄今为止的无机思想指导下的施肥体系和吸收理论开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认识。
5.无机盐害及重金属对策
盐类障碍对策最基本的就是前面提到的防止过量施肥。但对于盐类积累的危害已经很明显的土壤以及因使用含盐的灌溉水而在构造上引起盐类障碍的土壤,用发酵微生物来形成水稳性的团粒有很好的效果。
如前面所述,有用微生物产生的低分子氨基酸和有机酸因为能够分散土壤的粘土粒子和离子化的无机物,使分子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使无机化学反应不能进行的作用。换另一种说法,就是所谓的非离子化作用,在这种状态下,作物所需的无机营养可以很顺利地吸收并且因为抑制了无机化学反应,使土壤不容易发生盐类的积累,并获得很高缓冲能力,这种土壤很难发生盐类障碍。
在纳豆菌等作用下而产生的锁状的高分子具有离子活性,与被低分子的氨基酸和有机酸所分散,呈非离子状态的粘土粒子、无机养分以及其他无机有害物质反应,形成团粒。这些团粒的增加促进了土壤的团粒化,成为水稳性有效团粒。因此,可以封闭有害的无机离子溶出,尤其是对分子量大的重金属的不溶化也有很好的效果。
水稳性团粒形成以后,可以优化保水性和透水性,土壤环境非常稳定。再加上由于土壤内的合成和发酵菌丝提供极高活性的阴离子和酶,土壤水时常都能保持清洁。这个结果使得根的活性进一步提高,土壤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土壤得以发挥出超过传统土壤学常识的作用。
土壤改良方法有必要考虑增加施用如前所述的能够加强土壤的净化力的无机物质,增强使净菌、发酵合成力提高的微生物区系等新的内容。
|
西部果友联盟 | © 2014-2015 | 地址: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九路海博广场 | 电话:029-89298328 联系人:赵女士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建设公司| 陕ICP备1400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