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虫害频发来源于自我中毒症
自然界中病虫害的作用,直截了当地说,就是将不适合于生存者迅速排除分解,使之无机化。所以,当在栽培中频繁发生病虫害时,可以认为是发生了对作物生长不利的事态。
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还有土壤的无机营养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压力等,使得生长环境变得不适宜的时候,病虫害就会出现,在合适的时期种植合适的品种会有良好的成果,而且即使果蔬类也很少有在前半期失败的例子。
栽培适宜期是指土壤微生物区系受气温控制成为净菌的时期。果蔬类生长后半期频繁发生病虫害,也是由于土壤物理性变差、根的呼吸量增大以及气温上升等原因使好氧性净菌力下降,厌氧的腐败性微生物增加所致。
即使是适宜期种植适宜的作物,但如果持续连作以及发生肥害和过湿等对作物造成生理压力,病虫害就会频繁发生。这种情况的特征是在植物体内产生以酰胺为主的不稳定还原物质。
植物在各种代谢系统正常工作时,几乎不产生对自己有害的还原物质,病虫害抵抗力很强,生长旺盛。但当在各种压力下代谢系统发生紊乱时,就会失去调控能力,产生大量的中间还原性物质。这是一种类似于自我中毒症的状况,是不适合生存的生理条件。差不多所有的病虫害都是由这些还原性物质诱发,以这些物质为基质(饵料)来增殖的。自然界里的还原性物质大部分发出恶臭和有显著降低细胞与酶活性的作用。
腐败型的土壤在有机物分解的时候产生有害物质和发出恶臭,土壤的病菌和害虫聚集的根源也是发出恶臭的还原性物质。这些有害的不稳定的中间物质不但对植物而且对人类健康也是有害的,所以“不用农药的作物哪怕有虫咬和病害也是安全的”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2.预防管理的根本
病虫害对策基本的一条是排除使得作物代谢系统紊乱的主要因素,要对其因果关系有充分理解。
病虫害预仿最基本的就是净化栽培环境。在前面水质的论述中已提到,发出恶臭的腐败型土壤与病原性土壤是一样的,所以使用土壤发酵并且使合成微生物占优势从而转变成发酵合成型,力求净化土壤,再配合各种生态防治措施,就能够做到无农药栽培。
以往的栽培技术中,土壤的净化对策主要是进行土壤消毒后施用腐熟的堆肥,以及通过改良通气性使得有效好氧性菌发挥净菌作用。因此,高培土加上无灌水栽培等方法可以说是腐败型土壤管理技术的终结,只要不能给根部提供大量氧,病虫害对策就有困难。
在植苗初期,土壤通气性一般较好,地下部也不算过密,所以保持着好氧的条件并抑制了有害厌氧菌的活动。因此,栽培的前半期很少有失败的例子。
然而,进入裁培的后半期,土壤慢慢板结,根部也变得过密,通气性恶化和根的呼吸量增大使根部变成厌氧状态,形成了适合厌氧茵活动的条件。在以有益厌氧菌为主的发酵合成型土壤中,这样的条件是最适合微生物活动的,而对于腐败型土壤来说,则成了最坏的状况。
作为对策,主要采用不留下新鲜的有机物在田里,尽可能保持清洁,打一些通气孔,施用木炭羽、沸石等改良材料等方法。
病虫害预防对策的第二点是水质与干湿的控制。这点如前所述是和有害厌氧菌有密切关系的。即使是尽量少灌水,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在良好状态,但如果地上部的蒸腾总面积扩大,根部会伸展到地的深处找水,接触深层的有害厌氧菌的机会就会增加.
茄子的青枯病是一种典型例子,对这些深层有害菌所作的土壤消毒是很不稳定的。对这种情况,一般的对策是以轮作为主,但根本的对策只有将深层微生物区系变成无害或有效厌氧菌占优势,除此之外,别无它途。蜂斗菜浸水栽培的情况也是同样的。病虫害预防对策的第三点是对温度变化引起的微生物区系变化作出恰当的应变措施。气温变高会导致根的呼吸量增大和土壤微生物呼吸量增大,土壤变成厌氧状态而导致各种障碍。
在昼间气温25℃、夜间气温18℃这样适中的温度条件下,微生物的总体密度较低,作为病害诱发原因镰孢霉菌所占比例也较低。
与此相比,在昼夜都是35℃的高温条件下,微生物总体的密度以及厌氧菌和镰孢霉菌的比例都显著升高。在适中的温度条件下丝状菌区系呈现多种菌相,丽在不适宜生长的高温条件下,菌相非常偏。这些差异是从开始后30日左右时出现的,在此期间内土壤本身并无任何物理变化,是使用了排水良好且供氧条件非常好的土壤所得到的结果。
即使是土壤改良做得非常周到,也会因为与水分和温度有关的根的呼吸量以及微生物的增减引起的呼吸量变化而出现预想不到的事态。这种变化会因变成腐败型或是发酵合成型的不同而决定成败。
另外,有害线虫与镰孢霉菌常常联系在一起,在线虫占有率低的强净茵力发酵合成型土壤,完全没有线虫危害。
防止外部给植物造成的损伤也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课题。避雨栽培和避风栽培所取得的惊人成果,完全是由于防止了物理性的环境压力的结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栽培环境的净化和稳定化是栽培前处理的常识。可以说,配备好栽培之前所需的各种条件,使土壤直到深层成为发酵合成型微生物占优势,是病虫害对策的最基本的方法,离开这种对策就成了以农药为中心的对症疗法式的防治,会产生许多矛盾。
3.糖醋酒合剂和木醋
对于病虫害,如果采用使作物的代谢机能旺盛、增强作物本身抵抗性的栽培法,就不会有大的问题,普遍使用的糖醋酒合剂和木醋也是具有与农药差不多的效果。再加上品质和增产作用,效果比农药可高出1倍,尤其是当土壤微生物区系是发酵合成型时,这些效果是超群的。
定期喷洒糖醋酒合剂和木醋(每隔5—7日1次),叶的蜡层变厚,角皮层也加强,因而病虫害抗性也明显加强。这时即使发生病虫害,用高浓度喷洒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但如果太贪图综合效果也会出现浓度障碍,因此应立足于预防。
无论是自己制作还是市场贩卖的制品,如果从一开始就作预防性喷洒,即使对腐败型土壤也能与农药相当或超过农药的效果。特别是从幼苗期起连续使用,使之浸透土壤,土壤的发酵微生物的活动也会加强。植物叶片蜡层和角皮层的变化非常明显,与栽培适宜期充分吸收了可溶性硅酸和其它微量元素的结果相类似。
对是否添加酒精还有意见分歧,如果酒精与有机酸反应发生酯化的话,添加效果就提高,反之,如单纯加用酒精,浓度高时(200-300倍),就会产生溶化叶面蜡层的反效果。
酯化反应在加入糖分和在发酵微生物作用下,夏天只需数日,冬天在室温下l周左右就进行得相当好,以开始发出芳香、味道略酸为目标,之后在冷库保存,不让液面接触空气,这样一年以后效果也不下降。
糖醋酒合剂和木醋等防治剂的共同点是加强叶面的蜡层和表皮的角皮层,这两者都是植物体的保护膜和保护层。我们一直说病虫害经常发生的原因是由于生理代谢的紊乱,当长时间降雨和强风使保护层受到破坏时,即使生长情况良好,也会经常发生病虫害。
无论动物还是植物,病原菌总是从伤口入侵。预防病虫害的首要任务是不让地上部和地下部的任何地方有伤口。肥料和有害气体导致的烧根、高温时的断根、降雨和刮风引起的表层破坏、农药及其溶剂引起的表层溶解等现象,都是病虫害多发的直接或间接原因。
在空气中和植物叶面存在无数的微生物,尤其是叶面可以说覆盖着一层微生物保护层。当表面保护层厚,并受到加强时,即使有害微生物附着在表面,也难以入侵内部。降雨引起的养分(糖、氨基酸以及矿物质)从叶面的流失比预想要多。有时光合产物的近10%从叶面流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叶面的蜡层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合用脱离子材料或甲壳质等加强叶面蜡层的材料对预防病虫害和增加生产有一定的效果。今后期待这种预防剂能被多目的使用。无论如何,如前所述,预防病虫害的前提条件是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同时加强保护层,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综合对策是必不可少的。
4.有机酸的效果
关于叶面喷洒的有机酸尚有不同议论,但可溶性的都有效果。
有机酸持有的羧基作用是共同的,不仅有除臭效果,而且被动植物吸收后出现生理碱性。并且有机酸是能量代谢的中间产物,对矫正氮过剩和增加养分积蓄有直接效果。
由于这些作用可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并且和叶面的糖、氨基酸相结合使蜡层加强,所以就出现前面所说的效果。当加入酒精发生酯化时,以及有机酸中含有乳酸时,杀虫和杀菌效果会进一步增强。
在森林浴中成为谈论焦点的phyton cide就是酯的同类,乳酸有着比其它有机酸更强的杀虫和杀菌力。用含有机酸5%~10%的发酵液按300~500倍稀释后喷洒,不但可杀灭蚜虫、螨和介壳虫,有时连毛虫等都可以由发酵菌杀灭。
这些都是毛霉菌和曲霉菌的同类的作用,用有机酸使叶面酸化和存在糖分,不用特意添加,这些微生物也会自然发生和增加,使病原菌和害虫密度明显下降。
这个原理可以适用于大多数病虫害的防治。所以极端地说,将醋和发酵微生物容易繁殖的黑糖等混合,按300~500倍每周喷洒1次左右,连续下去,可以显著减少、病虫害引起的损失。
如果这样做了仍然经常发生病虫害,原因可能就是根际微生物区系呈强腐败型。以乳酸为主的有机酸对外部飞来的昆虫也有防治效果,只要不是很特殊的情况,外行人也可以无农药栽培。
|
西部果友联盟 | © 2014-2015 | 地址: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九路海博广场 | 电话:029-89298328 联系人:赵女士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建设公司| 陕ICP备1400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