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近年来,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加大,造成疾病的并发、混合感染,加大了用于疾病防治的药物投入,使管理成本上升,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大量药物的使用,往往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水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养殖水环境持续恶化。这种管理和生产模式与现代生态渔业和无公害水产生产严重违背。如何在水产养殖水质管理中避免或少用对环境有危害的药物,是水产界应该加强研究和推广的重要课题。
实践中常用的对水环境无毒、无害,而且效果明显的水质、底质改良剂分三类:一是微生态制剂;二是过滤、吸附、沉淀等方式的水质调节剂;三是增氧剂。
EM(有效微生物群)
EM(有效微生物群)是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研制出的复合微生物菌剂。是由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乳酸菌、丝状菌等5种10个属80多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的。EM技术不但在日本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使用,我国于1992年由日本引入该技术,并迅速在水产养殖中广泛使用,尤其是特种水产养殖(青虾、河蟹、鳜鱼、河鲀等)中效益更为显著。
其主要的性能和应用效果有:(1)通过EM发酵畜禽粪肥用于肥水可快速培育浮游生物,供给苗种适口天然饵料,提高苗种成活率。(2)对水质的改善作用:通过直接泼洒(1g/m3)或发酵后泼洒,通过EM中厌氧微生物能消除粪便臭味,可显著提高水体溶氧和透明度,稳定水质,抑制病害,降低氨氮、硫化氢,减少换水次数,一次泼洒可起效30~40天,对水源缺乏或排注不便的池塘意义重大。(3)直接拌入饲料(用量:3ml/kg饲料)或用EM发酵后配入饲料投喂,可显著提高饲料的消化吸收率降低饵料系数,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4)添加EM养殖的水产品,体色自然,抗应激能力强,耐运输,肉质鲜美,提高商品品质和售价。来,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加大,造成疾病的并发、混合感染,加大了用于疾病防治的药物投入,使管理成本上升,形成恶性循环。另外,大量药物的使用,往往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水环境的自然平衡,使养殖水环境持续恶化。这种管理和生产模式与现代生态渔业和无公害水产生产严重违背。如何在水产养殖水质管理中避免或少用对环境有危害的药物,是水产界应该加强研究和推广的重要课题。
微生态制剂
所谓动物微生态制剂,是指利用动物体内正常微生物成员或促进物质,经特殊加工工艺而制成的活菌制剂。它具有补充、调整或维持动物肠道内微生态平衡,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或增重(产)的目的。广义地说动物微生态制剂既包括正常微生物成员,尤其是优势种群,还包括一些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的物质所制备的制剂,能产生一定的生物效应或生态效应。水产养殖中常见微生态EM(有效微生物群)。
动物微生态制剂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是多功能性,它具有促生长作用,提高鱼、虾、蟹等水产品的产量。据报道:能提高产量10%~30%;改善渔产品质量;具有防病抗病等多种功能。能提高鱼种成活率5%~20%;第二是广泛的适应性,已有的水产用微生态制剂在四川、辽宁、广东等地实验示范,均表现出明显效果。其主要原因在于,它主要受水生生物个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对其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第三是高度的安全性,水产微生态制剂大都由健康水产动物体内的微生物系统中分离、提纯,再作用于水产动物,不会对水产动物产生任何危害,也不会在水中和鱼体内有残留。其作用仅在局部地区一定时间内起到积极作用,过后,水产动物又恢复到使用微生态制剂前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
微生态制剂根据用途可分为养殖环境调节剂、控制病原的微生态控制剂以及提高动物抵抗力增进健康的饲料添加剂等三类。因此,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剂,预防动物常见疾病主要选用乳酸菌、片球菌、双歧杆菌等产乳酸类的细菌效果会更好;促进动物快速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则可选用以芽胞杆菌、乳酸杆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如果以改善养殖环境为主要目的,应从以光合细菌、硝化细菌以及芽胞杆菌为主的微生态制剂中去选择。总之,在动物微生态理论指导下有针对性地使用,才能以最经济的代价达到理想效果。
微生态制剂在动物的整个生长过程都可以使用,但不同的生长时期其作用效果不尽相同。一般在动物幼体,此时体内微生态平衡尚未完全建立,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此时引入益生菌,可较快地进入体内,占据附着点,效果最佳。运输、饲料转变、天气突变和养殖环境恶劣等应激条件下,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使用微生态制剂对形成优势种群极为有利,因此,把握益生菌的应用时机,尽早并长期泼洒或饲喂,使其益生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
西部果友联盟 | © 2014-2015 | 地址: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九路海博广场 | 电话:029-89298328 联系人:赵女士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建设公司| 陕ICP备1400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