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微信
新浪博客
网易博客

当前位置: 主页 > 技术会刊 >

印多尔工艺的实际应用——茶(上)

来源:未知 | 作者:admin | 时间:2018-01-18 15:28

 

咖啡在东非的成绩自然地让人想到在茶园上也应该有所作为,要知道绝大多数的茶园组织化程度很高并被少数伦敦理事会控制着,理事会中大部分人即来自这个行业,问题是该如何去接近这样一个组织。1934年时,我对茶和茶产业几乎一无所知;我从来没有种植过一颗茶树,更不要说经营一个茶园了。之前,我仅仅访问过两个茶场,1908年在印度台拉登附近。不过。我一直与茶叶的研究工作保持着联系。正当我苦苦思索这个问题时,机会来临了。一个朋友咨询我是否可以给哈雷博士推荐一份新的更有前途的工作,最好是有更大的独立性和原创性的工作。哈雷博士因为其所在的托克莱研究所削减开支而下岗,而这家研究所于1933年重建,由印度茶叶协会维持运营。我见到了哈雷博士,并建议他应该 在茶园废弃物生产腐殖质反面发展。他对此很有兴趣,不久之后他接受了詹姆斯芬雷有限责任公司的邀请,在堪纳德文生产公司担任技术总监的职位。在哈雷博士担任技术总监之后,此想法得到了时任总经理沃雷思的支持,开始着手在姆纳附近,位于拉塔尼地区的总部尝试印多尔模式,占地约一个茶园的面积。运行过程中没有遇到任何麻烦,有充足的植物废弃物和生畜粪便供应,当地的劳动力也加入其中,庄园的经理很快对此热衷起来。

得知此消息后,我向曼恩博士(前印度茶叶技术协会技术长官)询问在伦敦茶叶理事会是否有比较活跃的人士,尤其是可能对腐殖质方面感兴趣的人。

 

 

 

他推荐我去见沃特杜堪公司的经理詹姆斯尹斯先生。按照尹斯先生的要求,为了给沃特杜堪公司的经理们使用,一份带有插图的指导文件在1934年10月得以起草,并印刷了250份。至1934年底,53家分布在希尔赫特、卡莎、阿萨姆山谷、多尔、特来和大吉岭地区的杜堪集团的茶园都生产和发布了试验用的腐殖质,总计约2000吨。到1939年12月我写此书之时,沃特杜堪公司一家一年生产的腐殖质已预计达到15万吨。同样,在其他几个茶叶集团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詹姆斯芬雷公司控制的几个茶园尤其出色,一直都保持着腐殖质生产的领先地位,这自然得益于哈雷博士在特拉凡科的先驱性工作。东方两个最强的茶业集团均有了堆肥意识,堆肥在茶叶领域已经有了良好地开端。

目前很难说那是英王国的庄园一共生产了多少腐殖质,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数字。1938年4月,梅斯菲尔德和尹斯称:或许毫不夸张的说,到今天印度和锡兰每年均可生产出100万吨菌肥,而这仅仅在5年内就完成了。到落笔时,尼亚萨兰和肯尼亚也已开始采用印多尔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这样的发展也伴随着不少的争论。一直以来,有两种主要观点集中在茶园培肥的最优方法上。一种看法认为 =茶叶的产量直接受到土壤中氮供给的影响,解决土壤肥力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最便宜的人工肥料,此例中即硫酸铵。这种观点自然得到人工肥料支持者的大力响应。在托克莱和波博海特地区小块土地上使用硫酸铵得出的结果可以支持这一推论:茶叶可以种植在由化学肥料做润滑剂的传送带上。这种观点的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小片种植并不能代表整个茶园,只能代表自己。运行的一小块茶树与一个茶园的生产与销售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一小块实验结果是经不起检验的。再者,像托克莱和波博海特这样对硫酸铵反应如此明显的地区肯定是过度耕作的结果,不然人工肥料不会如此有效,全世界的趋势是土地约肥沃,人工肥料就越无效,直到效果彻底消失。不良耕作或某个站不住脚的试验不利于形成一项政策。采用重复和随机设计的小区试验,再加上高等数学来解释这些成果,对托克莱这项试验无助于事,相反就是一种“自我谴责”。此外,在茶园使用硫酸铵似乎忘记了茶树施了此种肥料后得以增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土壤的酸度提高了。众所周知,茶树需要酸性的土壤,而硫酸铵施用增加了酸性。

另一种看法即腐殖质学派采取的观点是茶叶种植的核心是质量,应尽可能保持土壤的原始动力。这只能通过施用由植物和动物废弃物制成的新鲜腐殖质,正确利用遮阴树种、绿肥作物和防止土壤侵蚀来获得。此时,茶园土壤会变得很肥沃,植物会自我供应氮素,没有必要浪费钱来确保人工肥料稍纵即逝的利益。因此,茶园的施肥问题并不是施用后对当年产量有多大的影响,而是在对土壤肥力的储备上。这样,施肥问题和人们一直关心的企业稳定发展便合并为一体。不能把企业盈亏和堆肥项目平衡表分开,因为每年腐殖质的施用对二者都有影响。

 

 

 

审视一个巨大的种植园产业的奋斗结果,会是很有趣的事。现在,一方面一些最强的和子成功的企业在使用腐殖质,并且在化肥上化肥上花费很少;另一方面其他公司相信通过使用便宜的化肥可以进行挽救。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出现了一条中间路线,即用化肥补充腐殖质。大地母亲虽不是这些看法的提倡者,将在适当的时候给出她的判断。

茶树本身能否在这场争论中提供一些指示?或者在这样的比赛中茶树注定只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这些茶树从是否会说出一些自身的感受?如果有,其陈述一定是不需要慎重考虑的。如果问题提的对,其反应也得到认真的研究,这些植物或动物就一定回答其中的大部分问题的。

在印度早期的印多尔试验中,我们明显发现在茶园腐殖质的使用方面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值得交流。一个接一个的事例引起我的关注,一亩若施用30吨堆肥马上就能显著改善作物的产量、茁壮程度和抗病性。尽管结果令人高兴,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让人不安。如果腐殖质只能通过提高土壤肥力间接影响产量,则需要花许多时间来了解各种物理的、生物的和化学的变化。如果茶树能够立即产生效果,除了增加土壤肥力之外,肯定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会是什么因素呢?

    1937年10月7日,在给茶产业代理行的一封心中,我提出,经过对堆肥施用的田间观察,茶园突然改善的最显而易见的解释是:腐殖质刺激了植物根部菌根的发展。

 

 

 

 

在最近一次去东方茶园的旅行中,我检查了一些合理施用堆肥后的茶株的根系,发现了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茶株的根系都十分健康发达,枝叶的繁茂程度亦高于平均水平。无论是根部还是地上部分,腐殖质都能够对其产生明显效果。当用显微镜观察这些幼嫩的根系时,发现其皮质细胞上布满了菌丝,比常见的寄生真菌感染还要严重。很明显这是菌根真菌介入的结果。这些在茶园中匆忙得出的不完善的观察结果,很快就被瑞纳博士和莱文森博士证实并加以拓展,他们检测了我的大部分样品。其中几个样品只使用了化肥,其土壤完全枯竭,生长量不到五成,在这些样品当中并未观测到健康的发达根系,根系的生长和发育都有缺陷,且没有或只有很少菌根真菌与其共生。另外,在使用了化肥的茶株上发现已被或只有很少菌根真菌的褐色菌丝感染。相反,对施用堆肥的茶株仔细检测,发现整个幼嫩根部的皮质组织都表现出大量的内生菌根真菌感染,且主要的细胞间菌丝明显属于同一类真菌。此种真菌之生长于较幼小的根系,在较老的根系中并未观察到。在被入侵的细胞中,菌丝呈现出规则的变化周期;从入侵到菌丝在细胞核周围聚焦,再到消化和分解颗粒状内容物,直到最终整个细胞消失。

因此,腐殖质是通过共生的菌根真菌这个媒介来影响茶株生长的,大自然提供了一种有趣的生长装置,以此将肥沃的土壤和植株联系起来。在利用这一装置的同时,我们应当充分关注随之而来的影响,比如产量、质量以及抗病能力。我们也应看到土壤中的腐殖质能够促使植株将其自身的生长机制发挥到极致。


西部果友联盟 | © 2014-2015 | 地址: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九路海博广场 | 电话:029-89298328 联系人:赵女士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建设公司| 陕ICP备1400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