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分析的局限性 科学方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①首先将感性认识的事物加以分类、观察,研究。②根据主观判断和推理,确立某种假说,上升为理论;③反复进行类似的实验和积累类似的经验,从得出的共同结果中,发现一种原理、原理,④这种归纳性实验结果应用子实践中,当证明为正确无误时,便确立为科学真理,确信这种真理对人类具有效益。 这种科学方法研究的起点是分类的,局部的,因此,它们把握的真理绝不可能成为普遍的绝对的真理。也就是说暑科学分析所获得的知识,是不完全的,局部的知识,即使将若千个不完全的知识累积起来,也不会成为完全的知识口将自然分解后进行解释,进行综合判断,而且自信已经了解刭自然的全貌,照此下去,结果只能是使自然被分解二得越来越细,越将成为不完全的自然。 所谓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创造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从自然界中孤立出来的东西,失去了大自然所常给人类的幸福。人们往往热衷于获取那种自己创造出的冒牌作物,其实这种作物远不及自然产物。 让我们举例分析一下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吧。 科学农法是从对自然事物提出疑问开始的。譬如:为了搞科学实验,带回一部分土壤在实验室中分析,从而认识到土壤是由矿物物和生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无机物当中含有氮,磷,钾,钙,锰等各种物质。接着使分别深入地研究这些物质是通过怎样的途径而变为植物营养供植物吸收的。 在盆钵或小面积土地上播种植物种子,研究植物如何在土壤中生长发育,研究土壤微生物与土壤中的无机成分之间的关系,二者产生的效益如何等等。 大田里自然生长的麦子,盆钵中人工培育的麦子,都统称为麦子。为什么人们不惜花费大量精力研究麦子呢?大概是认为靠人类的双手生产出来的麦子产量高,质量好吧。其实,这是一种迷信。 麦子的生长,因时,因地有差异。人们分析麦穗大小的原因发现;缺少钙或镁,麦子生长不芷常,叶片枯萎,导致结实差。一旦人为补足钙、镁的确可以看到生长加快,穗部性状好。科学家依据这些,确信为科学真理,规定为不可违背的栽培技术口。然而,问题在于:钙、镁是不是真正不足呢?不足的依据是什么?发现不足之后所采取的对策真的有效吗? 在大田里假如真正缺少某种成分的话,人们首先关注的是怎么办?通常最简单的想法便是零缺什么就赶紧补什么,缺钙则立即补充钙。科学之道首先着眼予解决眼前课题,而不是首先探明缺钙的真正原因。如果流血的话,首先是止住出血。如果缺钙,则第一位的技术要点便是补充钙。 采取对应措施之后还不能阻止缺钙症的发生时,人们便考虑为什么如此缺钙。是不是因为施钾太多?是不是因为植物本身抑制着钙的吸收?是不是因为土壤中的钙转变为难溶性的了?各种设想到的原因都在仔细推敲。 根据各种分析研究的结果,又提出了新的对策,这就是第二阶段的技术。然而,我们知道:就原因的分析丽而,一种现象既有原因、也有基因,诱因或远因,真正的原因很难把握住。 随着科学研究手段的发展进步,人们能够抓住原因的原因,似乎是能够把握真正的原因了。那么清间,类到底能将因果关系探明到哪一步算结束呢? (2)自然界不存在因果关系(无因论) 所谓原因,有无限多的原因,要想追根寻源,不可能找到什么是真正的原因。 以土壤酸性化问题来说,简单的结论是缺少石灰。石灰缺乏的原因有,土壤中缺少,除草后裸地栽培,使土壤流失,雨水或气温引起石灰欠缺等等。石灰欠缺,土壤便泛酸。丽施用石灰后,好碱性杂草大量繁殖生长,又带来土壤更加酸性化。此时,原因和结果互为转化了。 为什么土壤会酸性化?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实旎防酸措施,对于这种对策的真正效应,许多人是茫然的,不知道是否会导致酸性的加剧。 我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试验在果团中大叠施用木屑和木片,技术人员反对这样干,他们认为:木材开始腐烂发酵时会产生有机酸,引起土壤泛酸,必须用石灰来中和。实际上,试验结果证明土壤并不泛酸,无需用有灰中和。技术人员认为木屑中常有细菌,一旦木屑开始腐烂,则产生有机酸,但事实情况是,木屑变酸后,真菌繁殖旺盛起来,不采取任何措施,最后菇类菌深入到木质索中去繁殖、腐烂,这样下去,土壤既不呈酸性,又不会呈碱性,总是保持适度的酸碱度。 “术材腐烂呈酸性,所以施用石灰为佳。”这种结论,仅仅是根据局部场所、某个时间的研究面来的,其困果关系也就是只能遥合于某种时候,某种场合而已。采用任其自然的对策,倒确实是一种较为明智的对策。 作物病害发生情况也同样如此。 水稻稻瘟病发生时,通常认为:“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侵入而发生的病害,可以用铜制剂或汞制剂喷擞防除。”这似乎是不可违背的事实,然而,分析一下发病根本原因,就可以看出并非这么简单。除了有稻瘟病菌这一直接原因之外,还有若干诱发因子。如果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也是原因的话,那么,裁插抗稻瘟病差的品种,就是一个基础原因。 总之,有各种各样的相对应的原因,作为对策,也因时因地而变。人们现在已经确信搞清了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其防除方法也研究出了综合措施,直接防除稻瘟病的药剂不断改善与发展。作为万全之策,一年当中都要施用几次农药保护稻苗。 我们进一步细分析便会清楚,自以为摘清楚的事物,实际上,既未搞清事物现状,也未搞清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比如:氮肥施用过多,是发生稻瘟病的一伞原因。那么,为什么氮肥与稻瘟病病原菌的侵入有关呢,并不足轻易可搞清楚的。即使氮肥大量施用,如果光照充足、叶片光禽机能旺盛的话,从根部吸收的氮也会被迅速、全部地同化为蛋白质,变为茎叶的养分,并且存储到籽粒当中,结果,稻瘟病菌并不会入侵。然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即持续阴雨天气,或者植株过分繁茂,使个体光照不足;或者小气候中二氯化碳缺乏时,使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叶片中氮素过剩,消化不良,此时报极感染稻瘟病菌。因此,氮肥过多,未必就是稻瘟病发生的原因。 碰到这种情况,我们既可以说:日光和二氧化碳不足,是稻癍瘸发生的原因,也可以说;叶片中淀粉不足,是稻瘟病发病的原因。那么进一步要问,为什么这些不足,会与稻瘟病发生有关呢?要搞清这些,就要判明光合作用的机理。可是到目前为止,人们还不能说已经完全搞清了太阳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在叶片中合成淀粉的机理。 根腐,易招致稻赢瘸的入侵,这种事实已被人们所承认。但是,为什么根腐后稻瘟病会入侵呢?科学工作者的答辩还是含糊不清的。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地上地下部失去了平衡。就说平衡吧,根和茎叶的重量之比不均衡,为什么给稻瘟病的入侵提供了方便呢?所谓生长不正常,这种不正常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们对此都在刻苦研究,但是最后结论也说不清楚。 有人说,品种抗性弱是个原因,但对于什么样的品种抗性弱,也说不清楚。现在的研究已深入到表皮细胞的厚度,硅酸的含量、茎叶的硬度,株型等等形态解剖指标和进一步分析研究生理问题、遗传问题、染色体状况等等,这些大量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的只是。发病原因越搞越期涂,真正的原因吃不准。 稻瘟病研究的结果又回到发病的起始症状,即视叶片、上出现的褐色斑点为异常,断定这是可怕的东西,是一种病菌,会使稻株发病,必须马上喷药防除,似乎这样可了却人们的担心了。然而,由予真实原困难搞清楚,所以并不能彻底了却人们的担心。对予看起来为最初的原因来说,进一步深入追究到前面的原因,则这所谓最初的原因,不越是个翁果而已。被视为结果的东西,也许会成为下一种现象的原因。 从水稻自身来看,稻瘟病也可以被看作是抑制徒长,恢复地上地下部平衡的一种自卫手段。通过此病而防止过分繁茂,有助于光合作用,可充分保证籽实的充实。总之,稻瘟病也不是最后的结果,只不过是自然运动中的一个过程,它既是结果,也是原因。 一切自然现象,都好象电影的胶片那样,是连续性的。所不同的是:自然这种胶片不是直线,平面的,而是立体的、有机的统一体。 在某个时点上所看到的一种现象,也许能分清原因和结果。但是,从长远的眼光,从一定的高度来看自然现象,什么是原因?什么是结果?这很难区分,因为因果混在一起了。那种幻想细致入微地区分并弄清其因果关系,幻想采取严密认真的对策,其想法、做法都是极其渺茫的。而且是白费劲的。 所谓立体的,有机的因果关系,极言之,从部分性来看,有原因有结果,从整体性来看,没有原因和结果。由于抓不到什么原因和结果,也就无从谈起实施何种对策。在自然界中,向来就没有因果关系,没有一也没有二,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是不存在的。在从头到尾都搞不清楚的场合下,这种事物最初最后都不复存在。初看是一个圆环,又好象是一只球,对此,可以说二者具有统一的关系,也可以说圆环不等予就是球。这就是我主张的无困论。 从科学角度看这种因果圈,因为科学观察事物出发点是片面的,或者说是近视眼性的,所以认为存在因果关系。基于这种认识,从而确立丁稻瘟病防治的一套办法,把稻瘟病当作恶魔面滥用高效杀菌剂防除。这种科学手段所带来的后果是。由第一种错误,引起了第二种错误,即从错误地认为存在因果关系,发展到采用徒劳的对策,造成农民又承担起一种苦役性的劳动。
|
西部果友联盟 | © 2014-2015 | 地址: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九路海博广场 | 电话:029-89298328 联系人:赵女士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建设公司| 陕ICP备140081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