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微信
新浪博客
网易博客

当前位置: 主页 > 技术会刊 > 读书看报 >

《自然农法》——农学诸法则之批判.上(13)

来源:西部果友联盟 | 作者:西部果友联盟 | 时间:2015-06-16 16:29

 

1、迄今农学诸法则

支撑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农学诸法则,是科学农法的基本法则。对此,我们有必要来研究一下这些法则的是非。

收益递减法、平衡法,适应性、相补相抵性,相对性,最小养分律—一这些是支撑科学农法的法则。这些法则分开来看;似乎都没有什么错误,都是独立的某种真理。但是从自然农法的立场上来研究,就会发现存在不少漏洞。

收益递减法则,该法则认为:稻麦作等生产运用科学技术,可以在一定的面积上收到某种程度的产量。在某种限度之内,技术是有效的,超过某种限度,反而渐趋减产。

实际上,某种限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根据时空而发生变化。农业技术总是千方百计想突破这种界限,但是无论怎样,产量仍是有界限的,超过某种程度时徒劳无益。这种法则,乍一看来是不错的。

平衡性  该法则认为;自然总是处于平衡状态之中,具有维持均衡的性质。一旦均衡性遭到破坏,便可自行恢复,自然界中发生的一切现象都在运动中保持着平衡。水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电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直到不存在位差为止,物质的化学反应起始于不平衡,终结于恢复平衡状态。生物现象也是朝着平衡的方向变化与运动。

适应性  与动物适应生活环境一样,农作物也是随着生长发育的条件变化而与之相适应。这种适应性,只是力图恢复自然界的平衡性的一种行为。也可以这样说:平衡性和适应性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性状,是外与里的关系。

相补,相抵性  这是相对性法则.例如:水稻一旦过分密植,分蘖数就减少,一旦稀植,分蘖数就增加,这是相补性。单株的茎穗太多,则穗子就变小,高肥造成穗过大,那么,结实率就降低.这是相抵性。

相对性  构成产量的要素与其它要素相关,总是相对而变。譬如:播期与播量之间,施肥期与施肥量之间,亩数与株距之间,具有相对关系。决定性的并不是播量、施肥量、播期等,而是决定于与当时情况是否相适应。

最小养分律  这是德国的李比西所倡导的一个著名法则,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性法则。该法则认为:在构成产量的各种要素中,农作物产量受其中供给量最欠缺的要素所支配。他将这种原理绘成“李比希桶”的图式来进行解说。

这只桶中存放的水量(产量),受其中最不足的某种养分所左右,其它养分即使很多,如果一种养分不足的话,产量则受此养分制约。

举例来说,火山灰土壤上作物之所以长不好,是因为尽管其中氮,钾、钙、铁等含量丰富,但是缺少磷,一旦大量施用磷肥,产量马上就会提高,类似的实例很多。他的最小律,不仅仅限于养分而言,现已推而广之,作为谋求高产的根本武器。

2、“万法皆空”论

以上诸法则分开来看,可以被人们承认并且加以实际运用。但是诸法则是不可熊独立存在的。我的结论可以用一句话说。“自然只有一个,万法发源于一,归于无。”

科学家将一个完整的自然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观察,从而看到了一种事物的各种侧面。当然,科学家也知道个别的法则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具有共同的倾向。但是一提到各种法则相关非常密切,诸种法则其实是一个,那么,认识会有天壤之别的。

收益递减法则是相对于收益递增而言的。在自然的作用之下,二者保持着平衡。

相补、相抵性,是具有相对立的性质。消除相补力,靠的是相抵力作用,使自然保持平衡。

关于平衡性和适应性,那就更不必说了,该法则主张的就是保持自然界的平衡、秩序积协调。

有最小律就有最大律。植物不仅在营养养分方面,而且在所有的方面,都是厌恶过量或不足,要求协调和均衡。

任何法则,唯一要求的是在自然界中保持着协调性,均衡性,即各种法则的根基都是一个。从相同的基点出发的相同的法则,随着发展方向的不同,映入人们眼帘的,也会有不同形态的法则。

人们发现了一个点,便产生了可笑的第一步错误,发现了圆,便产生第二步错误,平面,看到自然当中有空间、有物质,有时间,有运动,也就犯了四步,五步的错误。这是因为:他们远不了解自然的本质。在不增不减的世界上,渐增渐减说、收益递减说,并非真正了解自然。

所谓养分“最小”、“最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对于自然这个整体来说,无大小之分。如果说有大小之分的话,只是局部时空内所产生的见解。对于毫无意义的相对观,相补相抵、均衡与不均衡,根本不要一喜一优。尽管如此,农学家还是创立诸说诸论,加以各种解释.其结果是更加远离了自然,使秩序井然的大自然失去平衡,遭到破坏。

对于地球上的生物,从个体的角度看,有生有灭,从群体的角度看,则是反复进行着盛衰兴亡的历史。大至宇宙世界,小至微生物世界,直至极细微的,构成原生物和矿物的原子、电子世界,事物都是按照它固有的原刚,轨道而反复运动着,并且最终归于某一种根源。

将这种理法赋一个名称的话,可以叫做“法轮性万物运动归一”的结论。万物运动归一是一元融合的。一元归于一点,点归于无。人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事物发生了,什么事物消亡了。但是,并不是科学所指的物质不灭论,他们的眼中认为的灭与不灭是在一起发生的,不外出一步。

农学上的诸种法则,仍然是属于这种万物运动归一的理法,只不过是因为着眼的时空不同,看到的也就有差异罢了。同种同根的东西,一个整体的东西,由此而产生出来的诸法则,理所当然最终要归于一种法则,所谓收益递减法、最小律、相补相抵性,即使称其为“协调法”也未尝不可。问题在予:一种理法则分为三个五个法则来解释的话,今后随着更深入地研究大自然,农学更深入地发展后,将怎么办呢?要想了解自然的真面貌,试从各种角度,用各种法则来解释,人们的认识越来越丰富,似乎是越来越接近予了解自然的本质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一种误解。探索的程度越深,认识的事物越广,反而适得其反,更加背离了自然的真实面貌。

诸法则是将一种理法解体后产生的零部件,而且分别赋上一个名字。假如汇总这些法则的话'并不代表原来的根源性的理法。这就好比群盲摸大象那样。人们看到产量上升有限度,看到世上存在着均衡与不均衡现象,或者考察了相补相抵之生死增减的两个侧面,考察了养分的过量与不足、多与少等现象之后,产生了各种法则,发明了被认为是原理、原则的真理,而且自信自己能够了解自然、解释自然了。把似是而非理解的、自然理法解体后得到的诸法则,即使拼凑起来,也绝不等于原来的真正理法。从这些法则出发窥察大自然,与真正的大自然完全是两码事。

自然农法着限于唯一的理法,能够永葆其真理性,具有永存的生命。科学农法的诸法则,即使在探明现状上是有效的,但对于超越现状的栽培技术是吃不准的。那些法则,对于增产稻谷,即打破现状而获取高产来说,是无效的,仅仅是对予防止减产损失而亩是有效的。

在决定水稻栽擂苗数时,农民如果闻道。“ 一平方米裁多少株苗为好”?农学家大概会有以下几种问答:收益递减法认为,苗多不等于产量就高,相补相抵论认为,裁的苗既不宣太多,也不宜太少,在某种范围内能维持平衡性为好,既有因苗少而成为限制产量的制约因子,也有因苗多而成为导致产量不稳的诱因。对于这些解释,农民不得不问一句,“那么,我应当怎么办好呢?”多栽或少栽苗,要因时因地而异。那些空洞的议论,没有结果的研究,我们见得很多。

今年春播的苗,到了秋天会产生几个茎蘖穗?它的多少与产量的关系如何?谁也不清楚。到了秋天收获后,又有各种说法了;今年由于高温而减产了,今年由于低温而失收了....等等。各种说法仅仅作为结果谈论,是有作用的,而作为超越现状的预测,那是毫无作用的。

3、李比希最小律批判

影响产量的条件,即构成产最的要素可以归纳如下。

气象条件——日光、温度、湿度、风力,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氢等等。

地力条件——物理条件:结构、水分,空气。

化学条件——无机、有机,养分、成分。

生物条件——动物条件、植物条件、微生物条件

人为条件——育种要素(品种)、种植要素(栽培)、肥培要素(肥料)、防除要素(病虫)

科学农法实施的办法是,组织各专门研究力量,专门研究以上这许多生产条件和要素,进行综合性的判断,以期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设想通过个别生产要素的改善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这种想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对于西方近代农法有很大影响的李比希提出的。

李比希的“最小律”认为:“在构成产最的营养要素中,产量受供给量最不足的要素支配。”把这种看法扩大并延伸的话,也就是说:改善构成产量的要素,便能够增产。特别是那种条件最差的要素,是制约产量提高的最大障碍,所以,集中力量予以重点研究并且努力改进它,就能显著地提
高产量。

从李比希桶的模式上可以很清楚地了解他的想法。模式图告诉我们构成产量的侧板之一损坏了或低矮了,那么产量也就受到影响,产量的多少就决定予此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分解分析作物的营养成分,知道有氮、磷、钾、锈、锰,镁等许多元素。充分供给各种营养元素,并不是可以显著地提高产量,而应当说是能够防止减产。

李比希桶存在着两个毛病。

第一,这只桶没有支撵台架。作物产量不是由一个要素决定的,它是各种栽培条件,要素的综合结果。因此,在考虑一种要素,一种养分的过量或不足对产量的影响之前,必须确定该营养成分,怎样参与产量构成。不了解营养成分作用的限度,部位,范围、那么,营养成分的研究成果也只是空中楼阁。李比希桶是浮在空中的桶。由于产量是由无数的复合条件所构成的,所以,这只桶必须落脚予以若干条件为基础和支柱之上。

实际产量可见以下这幅图示。即实际产量的决定来自各种条件、要素、规模、完备程度、供给最等。一种要素的供给不足,对于产量的影响微乎其微。不仅如此,对于该元素的过量与不足的数量界限到底是十分还是一分呢?也搞不清楚。

如果支撑桶的根茎和支柱发生倾斜,这只桶也倾斜,那么,装在桶内的产量也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这种影响更大于侧板的欠缺。不少实例都说明,营养成劣的多与少,已变得毫无意义。

第二,这只桶没有环箍.在谈论侧板高低之前,不可忽视一个重要问题,即侧板与侧板之间的密接度没有环箍的桶,水漏得急,往往装不住水。环箍不紧,养分与养分之间配会不当,产量损失也大。对于各种养分的相关性,人类是不可能完全清楚的。氮、磷、钾....等等几十种营弊成分间的真正联系情况无法判明。不同养分的单独研究,无论多么深入细致,多么广泛,也不能解释清楚构成作物的所有营养成分是怎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即使搞清楚一种营养元素与其它元素的联系情况二也并非容易。土肥,耕种,病虫,气候等一切要素互相渗透联系,加之时空总是不断变化,从其中抽出一种单独研究是不行的,不可能的。农业试验场里分设有耕作,肥料、病虫害,即使场长对研究成果综合概括,也同样不可能达到统一化。

在此,可以下一个结论。李比希桶是由几块代表养分的侧板构成的,这只桶装不住水。换句话说,真正达到增收的对策应是研究这只桶的构造,要彻底变革这只桶的形态,样式,修补是不行的。

李比希的最小养分法则扩大解释则是改善所有的生产条件,从而获得增产。由于欠缺条件支配着产量,所以,首要的是改善那种欠缺的要素。这种想法也同样犯了错误。

某个地带气候条件差,产量上不去,土壤条件差,改造土壤是个先决条件;……类似的这些活,我们常常听到,工厂的生产中有各种原材料、机械、劳力、资本等生产要素,一种机械的一个零件损坏了,生产效率会下降,一旦改换新零件,生产率马上就会恢复。然而,自然状态下的农作物栽培,与无机的工厂生产完全两样。自然是有机综合体,不可能是只通过个别零件的交换而强化生产的。

最小律的想法,分析科学的想法是一种失误,让我们把这种想法抛弃吧。


西部果友联盟 | © 2014-2015 | 地址: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九路海博广场 | 电话:029-89298328 联系人:赵女士

技术支持:西安网站建设公司| 陕ICP备14008100号